中新网北京11月29日电(记者 李金磊 宋宇晟)不到40秒的时间,你能够做什么?
在位于上海的特斯拉超级工厂,39.62秒就能下线一台整车。在首届链博会现场,你可以通过视频直观感受到这种强大的制造力。而实现这种速度,背后离不开强大的智能汽车链支撑。
特斯拉展台。
特斯拉供应链本土化率达到95%以上
11月28日,首届链博会开幕,这是全球首个以供应链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
在智能汽车链方面,参展企业云集了特斯拉、中国铝业、宁波杉杉、宁德时代、浙江吉利、沃尔沃等大批中外知名企业,展示从核心原材料和关键元器件,到电池、电机、电控和智能网联设备,再到纯电动、混合动力、增程式电动等各类车型整车产品和服务,覆盖智能汽车产业全生命周期。
特斯拉展台人流穿梭,不到40秒下线一台整车的视频吸引众多观众驻足观看。为什么能这么快?据介绍,目前,上海超级工厂已实现95%以上的零部件本土化率,自动化率已达到95%以上。仅特斯拉签约的本土一级供应商就超过400家,其中超过60家供应商已经在特斯拉的带动下走向世界舞台。
“特斯拉是全球供应链融合发展的参与者和受益者。未来我们将持续发挥自身优势,助力建立安全稳定、畅通高效、互利共赢的全球产供链体系。”特斯拉公司副总裁陶琳表示,特斯拉希望在链博会上能够探索其他行业和产业的成功经验,寻找更多优质的供应商与特斯拉一起加速世界向可持续能源的转变。
“特斯拉在中国的成功更大层面上就是中国供应链的成功。”特斯拉公司制造副总裁宋钢指出,特斯拉与中国供应商是“同生共赢”的关系,是一个紧密合作、相互支持、不可分割的整体。
智能汽车链“链”出合作共赢
今天的中国,平均每一分钟就可以生产出一辆新能源汽车。从第一辆到第1000万辆,中国走过了27年的光阴;而从第1000万辆到突破2000万辆,仅用了17个月。依托着中国新能源汽车强大而完善的产业链,中国本土新能源汽车厂商竞争力不断提升,新能源汽车正成为中国新的一张名片。
在链博会现场,智能汽车链展示了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核心原材料、关键元器件、动力系统等上中下游关键技术、产品和服务。
区别于传统汽车,新能源车的核心不是它的发动机,而是电池和电机。电池的续航能力决定了它的行驶距离,而电机的性能决定了它的加速和最高时速。
作为全球最大的电池供应商之一,宁德时代专注于研发和生产高质量的电池,为新能源汽车提供强大的“心脏”。本次参展,宁德时代展示了性能强悍的麒麟电池。
中新网记者 李金磊 摄" src="//i2.chinanews.com.cn/simg/cmshd/2023/11/29/9770093047e642289799622b3f834ce0.jpg" alt="宁德时代展台。中新网记者 李金磊 摄" />
宁德时代展台。中新网记者 李金磊 摄
宁德时代国内乘用车资深产品工程师侯羽航说,麒麟电池有两大优势,它最高可以支持续航里程1000公里,同时支持从10%~80%充电10分钟这样的一个快充能力,基于麒麟电池双大面水冷板的一个设计,可以快速对电池进行温度控制,让电池包在使用过程中更加安全。
在智能汽车链的上游,链博会汇聚了诸多核心原材料和关键元器件代表性企业,它们通过与国内外供应商的合作,展示了在推动汽车产业链原材料及零部件环节的强大实力。
从服装业务起家的杉杉,处于整个汽车链的上游。杉杉1999年转型进入锂电池材料领域。2021年,杉杉通过收购LG化学偏光片业务成为全球偏光片业务龙头。在链博会现场,杉杉展示了锂电池负极材料和偏光片两大核心优势主业。
杉杉股份董事、副总裁,杉杉科技董事长、总裁李凤凤对中新财经表示,链博会为整个产业强链补链,尤其是加快企业走出去,提供了很好的展示和沟通协同的一个平台。
这就是智能汽车产业链,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正是这些企业的共同努力,合作共赢,才推动了智能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
中新网记者 李金磊 摄" src="//i2.chinanews.com.cn/simg/cmshd/2023/11/29/32feaa9d93c04f5e8b0ca5f30c16eaa1.jpg" alt="杉杉展台。中新网记者 李金磊 摄" />
杉杉展台。中新网记者 李金磊 摄
中国是全球供应链的“稳定器”
中国既是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合作的参与者、受益者,也是坚定的维护者、建设者。而链博会如同一座桥梁,助力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建设得更具韧性、更有效率、更富活力。
本届链博会上,力拓在智能汽车链设立展台,展示公司生产的用于汽车车身及零部件制造的铁矿石、铜、铝等材料。力拓还将展示与其下游客户的合作成果,如福特的经典皮卡F-150模型,这是全球首款全铝车身皮卡,所使用的高强度铝合金有助于提高性能、减轻重量。
“链博会的举办彰显了中国在促进全球发展、稳定全球供应链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力拓希望在其中发挥作用。”力拓集团首席商务官兼中国区主席白睿明指出,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是全球制造业和贸易的重要支撑,也是全球供应链的“稳定器”。中国的产业链供应链基础稳固,其韧性和完整性为跨国企业深化在华发展增添了信心。
德国博世集团董事会主席斯特凡·哈通认为,中国市场在全球供应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链博会的平台将进一步推动更为紧密的合作,帮助提升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博世将持续加强本土布局,以服务好中国乃至全球客户和市场。
中国美国商会总裁(会长)何迈可指出,基于美国企业的在华投资以及中国供应链市场的实力,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仍将是许多美国公司的重要供应链市场。(完)
中新社北京11月29日电 题:梁启超诞辰150周年,我们如何读懂“中国新民”?
——专访“中国新民:梁启超诞辰150周年纪念展”总策划杜鹏飞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中国之新民、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自由斋主人。他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史学家、教育家和文学家,戊戌变法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史学和新法家代表人物。为纪念这位同时在政治和学术舞台为中国的现代转型做出贡献的巨匠,“中国新民:梁启超诞辰150周年纪念展”日前于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启帷,力求呈现这位“百科全书”式人物的思想历程。
梁启超56岁像。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供图
这次展览反映了一个怎样的梁启超?梁启超有哪些思想特别值得当下的人们去体悟?他曾经的欧洲之行反映了自身对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的何种思考?中新社“东西问”日前专访此次纪念展的总策划、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常务副馆长杜鹏飞,予以解读。
“中国新民:梁启超诞辰150周年纪念展”海报。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供图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今年是梁启超诞辰150周年,我们从以这次展览为代表的纪念中能读懂什么?展览命名为“中国新民”有何意义?
杜鹏飞:今年是梁启超先生诞辰150周年,我们策划“中国新民”展览,本意是要纪念梁启超这样一个极为重要的历史人物,同时也从中国的现代转型视角作一次历史梳理。
展览围绕梁启超在中国现代性构建过程中的成果,以其不同时期的书法、拓本收藏等114组件作品作为线索,以其主编《时务报》《清议报》《新民丛报》《新小说》时刊登的图像、自作诗文手稿、书籍文稿、个人影像等为主,分为“民族:文字收功,神州革命”“新民:古今内外,去塞求通”“国学:独立之国,学问独立”“余事:先辈遗墨,书艺复兴”四个版块。
《新民丛报》时期的梁启超及家人合影。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供图
梁启超主编,《清议报》,21.2×13.9×0.3cm,江门市博物馆藏。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供图
《庸言》杂志第一卷第十号,25×17.8cm,1913年,香港翰墨轩藏。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供图
至于展览的主题“中国新民”,在第一个层面,所指正是梁启超本人,“中国之新民”是他的字号,本身就有不一样的意义。从更广泛的层面说,“中国新民”也指梁启超对于当时中国国民的倡议,这是展览的核心立意。通过回顾100多年前梁启超的相关思想,我们希望也能为当代文化的建构提供一种参照。
梁启超获颁一等嘉禾勋章并被授予中卿衔少卿所立的牌匾,江门新会梁启超故居纪念馆藏。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供图
中新社记者:梁启超与清华大学渊源颇深。据了解,清华围绕梁启超诞辰150周年举办了一系列纪念活动,在您看来,在清华纪念梁启超有何特殊意义?
杜鹏飞:梁启超先生是清华“国学四大导师”之一,和清华的渊源极深。1914年,先生来清华以《君子》为题做演讲。在简略比较英美教育与中国教育对人格养成的差异后,他引述《易经》中的“乾坤”二卦来解析他认为的“君子”:“乾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坤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后来逐渐演变成为清华校训。
1926年清华学校研究院国学门第一届研究生毕业合影,前排右起第七人为梁启超。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供图
另一方面,梁启超曾在很多时候借寓清华园并著书,比如他在一战爆发后所著的《欧洲战役史论》,正是在清华园借寓期间完成。《欧洲战役史论》是梁启超重新认识西方国家、理解现代文明的一个重要起点。1920年欧洲考察回来发表的《欧游心影录》与《欧洲战役史论》一脉相承。这些对西方文明的反思,是梁启超重新发现中国文化价值的重要转折点。梁启超于1925年倡议成立清华学校研究院,并设立国学门,更直观说明了先生与清华之间深厚的渊源。因此在清华纪念梁启超先生,更有意义。
中新社记者:此次展览更突出梁启超哪方面的身份,反映了一个怎样的梁启超?作为此次纪念展的总策划,您认为梁启超的哪些思想特别值得当下的人们去体悟?
杜鹏飞:梁启超作为在历史转型时期出现的巨匠,在很多方面都有重要成就。梁启超有很多身份,在这次纪念展中,最突出一个关键词,我们认为是思想家。在先生提出的诸多开创性理念中,这次展览最终落脚在学术上。梁启超不仅是一个研究学问的人,更知道为什么要去研究。比如他当时提出的国学,是独立之国的文化特质,这种超越性的见识,是思想家才有的智慧。
1902年,梁启超发表文章《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文章中梁启超首次使用“中华民族”这个概念,这也是中国人在海内外首次使用“中华民族”这个概念。江门市博物馆供图
对于当下的我们而言,梁启超在很多方面的观点都极为精彩。如果就此次展览而言,我最想说的是他的家国情怀。
以家而言,先生在子女教育上广获赞誉,其子女皆为才俊。更值得关注的是,他们对自身的文化皆非常认可,无论是否身处逆境,爱国底色从未有改。
梁启超与梁思忠(右)、梁思庄(左)合影,摄于日本,1910年。江门市博物馆供图
以国而言,梁启超所谈的国学,其实需要从更大的视角去理解,是一国立于世界之学问特质。
在个体层面,梁启超曾说过一句话:“自己做不起自己的主,还有什么事可做?”此外,他所强调的独立的人格、求真的精神,对我们每个人而言都是值得体悟的。
章太炎为梁启超所写的挽联手稿,24×9cm,1929年。内容为“进退上下,式跃在渊,以师长责言,匡复深心姑屈己;恢诡谲怪,道通为一,逮枭雄僭制,共和再造赖斯人。”杭州西湖博物馆总馆藏。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供图
中新社记者:梁启超所谓的新民并不是“心醉西风”之流,也非“墨守故纸”之流,而是“国民独具之特质”,是“一国之立于世界”的基础。此次展览如何呈现梁启超作为东西方文化交流互鉴践行者的思想与行动?
杜鹏飞:这个展览对梁启超先生在东西方交流里面的表达比较充分。比如通过一系列影像,展现1918年12月,欧战告歇,梁启超前往欧洲考察,用其非官方身份和社会影响力,积极与各国交涉,以期获得各国支持,收回德国在山东的权利。同行成员有蒋百里、刘崇杰、丁文江、张君劢、徐新六、杨维新六人。梁启超希望此次欧洲之行一是求一点学问,“看看这空前绝后的历史剧怎样收场”;二是向西方表明中国的主张、诉求和态度,为己国谋求实质性利益。对于世界形势和中西文化,梁启超的观念在欧洲考察后发生了一次转变。
梁启超在法国巴黎,1919年。江门市博物馆供图
欧游归来梁启超发表《欧游心影录》,从世界主义的视角重新审视中国。在《中国人之自觉》篇章中提出“世界主义的国家”,主张“不能拿顽固褊狭的旧思想当是爱国,因为今世国家,不是这样能够发达出来。我们的爱国,一面不能知有国家不知有个人,一面不能知有国家不知有世界。我们是要托庇在这国家底下,将国内各个人的天赋能力尽量发挥,向世界人类全体文明大大的有所贡献”。这些观点如今看来,依然具有建设性。
中新社记者:此次展览中,梁启超的书法作品占比颇多,请问在展品选择和最终呈现表达上有何考量?
杜鹏飞:梁启超的一生虽操劳繁忙,留下逾千万言的各类著述,在诸多领域贡献至伟,但是他对书法所倾注的心血也是十分可观可感的。你很难想象,他这样一位大人物,不仅坚持每日临书的日课,而且留下不可计数的书法作品。作为书法家的梁启超被我们严重忽视了,我很想借助这次展览,让观众近距离感受梁任公的书法艺术,了解他独特的书法面貌,以及他在推广书法美育方面做出的重要贡献。
梁启超书法立轴,220×89cm,1920年。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供图
事实上,梁任公在1926年曾受邀为清华学校教职员书法研究会做演讲,由研究院学生周传儒记录,整理好发表在《清华周刊》上,这篇演讲集中反映了梁任公的书学观念。他认为书法是最优美、最便利的娱乐工具,不仅可以怡情,而且能够“收摄身心”,具有“线的美”“光的美”“力的美”。他曾言:“发挥个性最真切的,莫如写字。”
梁启超楷书七言联,133×32.5cm,1925年。平湖博物馆藏,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供图
本单元展出的作品,颇有一些是首次公开亮相,有几件巨幅对联,不单尺幅惊人,且书体有别于常见的任公字,可以窥见他在习书过程中的广泛取法。比如其中一件明显学习张裕钊,还有一件则受徐三庚、赵之谦的影响,这些作品刷新了我对梁任公书法的认知。展厅中最早的一件作品是他1891年首次临写的《马鸣寺碑》,可见刚刚18岁的梁启超已有融汇碑帖的尝试。最迟到1914年前后,他的书法初步形成“碑学为体、帖学用笔”的特点。在梁启超书法作品的字里行间,我们能感受到其从传统文人到现代革新者的多重身份,“独立不惧”“清明在躬”正是他自身的写照。
梁启超旧藏《皇甫诞碑》拓本,24×13cm×76。江门新会梁启超故居纪念馆藏,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供图
本单元除了梁任公的书法作品,我们还展出了他所藏的《皇甫诞碑拓本》《孟璇残碑拓本》《孔宙碑拓本》等经典碑帖,还有其晚年《节临王羲之十七帖条幅》重温帖学的实践。他还十分重视广东先贤书画作品的集藏,并在题跋中留下自己的评述,这些在展览中也有所呈现。从这些书画、碑帖里的题跋中,观众能够感受到任公先生为“书艺复兴”所作的贡献。(完)
杜鹏飞,“中国新民:梁启超诞辰150周年纪念展”展览总策划,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常务副馆长,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长期从事博物馆管理与展览策划工作,兼从事书法创作及民国书画史料集藏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