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香港11月29日电 题:“这是我们的天地之约”——记国家载人航天工程代表团与香港中小学生的对话
中新社记者 韩星童 刘大炜
11月29日上午,位于香港北角的培侨中学礼堂掌声雷动。神舟十四号乘组指令长陈冬和曾与之有“太空书信”往来的培侨中学学生陈蔓琳坐在一起。从“天地对话”到近在咫尺的交流,陈冬颇有感触地将与香港学生的渊源形容为“天地之约”。
这是国家载人航天工程代表团抵港翌日,他们分别前往培侨中学、马头涌官立小学(红磡湾)以及香港浸会大学附属学校王锦辉中小学,与香港中小学生进行交流。
是日,来自10所学校的约400名师生齐聚培侨中学,不少学生拿着纸笔在认真记录重点。陈冬从自身经验生动地分享太空生活故事和宇宙的奇妙之处,他不时的幽默金句引得同学笑声阵阵。
“舱内只有我们几个人,抬头不见低头见,真的很想去舱外看看。我们不是宅男,而是‘宅神’。”于是“宅神”在舱内寻找乐趣,譬如把新鲜水果全拿出来漂浮在空中,“像不像切水果的游戏?”又譬如演示太空剪脚指甲,在陈冬播放的影片中他费力地在失重状态下弯腰对着抽气口剪指甲,“不然指甲会飞走,你看这里飞走了一片。”台下师生早已笑得前仰后合。
这时屏幕上出现了一张从太空拍摄的照片,师生们随即认出了那片熟悉的土地,并以极为热烈的掌声加以回应,“能在太空拍到香港是件很幸福的事。”陈冬也借此向香港学生发出邀请:“空间站的舞台,期待你们的登场,中国空间站等你来出差。”
“我真的太激动了。”培侨中学学生陈开元听完陈冬的分享颇受鼓舞,他给记者展示了整整7页的听讲笔记。平时就对机器人、无人机有浓厚兴趣的陈开元,此刻更坚定了未来投身创科行业的梦想。他说,“香港学生有很多选择,我们要不负韶华,把握时间学习科学知识,装备自己,未来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
培侨中学校长伍焕杰觉得,是次代表团交流活动达到了很好的互动效果。他相信,活动对于推动香港创科发展大有裨益,不仅激发了学生对于航天事业的兴趣,也为他们未来投入创科发展提供了渠道。
在马头涌官立小学(红磡湾),神舟十二号乘组航天员刘伯明用在空间站拍摄的一幅幅照片为学生们串联起他在空间站的故事:写毛笔字、做医学实验、跑步锻炼、理发……有趣的故事吸引了台下学生的兴趣。
交流环节,学生们的想法天马行空,争先恐后地向刘伯明以及其他航天专家提出一个个问题:“如何能确保每次发射工作都能有条不紊、精确到位?”“宇航员出舱后怎么跟地面以及队友保持联系?”……
“我觉得航天员刘伯明特别帅。”交流活动后,马头涌官立小学(红磡湾)六年级学生王美懿说。她告诉记者,成为航天员是她的梦想,平时在学校她也会学习关于太空的知识或参加相关活动,“今后我会努力学习,锻炼身体,希望能够成为新一代航天员。”
在活动最后,手持陈冬签名照的陈蔓琳接受记者采访,她念出了陈冬回信中的一段话:“生活就像天空一样,不都是艳阳天。但也因为有阳光、雨水、风雪、雷电,才有色彩丰富的天空。”她说,这段话一直激励着她勇敢克服生活中的困难,也同样激励着千千万万和她一样的香港学生。(完) 【编辑:曹子健】
中新社北京11月29日电 题:梁启超诞辰150周年,我们如何读懂“中国新民”?
——专访“中国新民:梁启超诞辰150周年纪念展”总策划杜鹏飞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中国之新民、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自由斋主人。他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史学家、教育家和文学家,戊戌变法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史学和新法家代表人物。为纪念这位同时在政治和学术舞台为中国的现代转型做出贡献的巨匠,“中国新民:梁启超诞辰150周年纪念展”日前于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启帷,力求呈现这位“百科全书”式人物的思想历程。
梁启超56岁像。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供图
这次展览反映了一个怎样的梁启超?梁启超有哪些思想特别值得当下的人们去体悟?他曾经的欧洲之行反映了自身对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的何种思考?中新社“东西问”日前专访此次纪念展的总策划、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常务副馆长杜鹏飞,予以解读。
“中国新民:梁启超诞辰150周年纪念展”海报。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供图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今年是梁启超诞辰150周年,我们从以这次展览为代表的纪念中能读懂什么?展览命名为“中国新民”有何意义?
杜鹏飞:今年是梁启超先生诞辰150周年,我们策划“中国新民”展览,本意是要纪念梁启超这样一个极为重要的历史人物,同时也从中国的现代转型视角作一次历史梳理。
展览围绕梁启超在中国现代性构建过程中的成果,以其不同时期的书法、拓本收藏等114组件作品作为线索,以其主编《时务报》《清议报》《新民丛报》《新小说》时刊登的图像、自作诗文手稿、书籍文稿、个人影像等为主,分为“民族:文字收功,神州革命”“新民:古今内外,去塞求通”“国学:独立之国,学问独立”“余事:先辈遗墨,书艺复兴”四个版块。
《新民丛报》时期的梁启超及家人合影。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供图
梁启超主编,《清议报》,21.2×13.9×0.3cm,江门市博物馆藏。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供图
《庸言》杂志第一卷第十号,25×17.8cm,1913年,香港翰墨轩藏。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供图
至于展览的主题“中国新民”,在第一个层面,所指正是梁启超本人,“中国之新民”是他的字号,本身就有不一样的意义。从更广泛的层面说,“中国新民”也指梁启超对于当时中国国民的倡议,这是展览的核心立意。通过回顾100多年前梁启超的相关思想,我们希望也能为当代文化的建构提供一种参照。
梁启超获颁一等嘉禾勋章并被授予中卿衔少卿所立的牌匾,江门新会梁启超故居纪念馆藏。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供图
中新社记者:梁启超与清华大学渊源颇深。据了解,清华围绕梁启超诞辰150周年举办了一系列纪念活动,在您看来,在清华纪念梁启超有何特殊意义?
杜鹏飞:梁启超先生是清华“国学四大导师”之一,和清华的渊源极深。1914年,先生来清华以《君子》为题做演讲。在简略比较英美教育与中国教育对人格养成的差异后,他引述《易经》中的“乾坤”二卦来解析他认为的“君子”:“乾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坤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后来逐渐演变成为清华校训。
1926年清华学校研究院国学门第一届研究生毕业合影,前排右起第七人为梁启超。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供图
另一方面,梁启超曾在很多时候借寓清华园并著书,比如他在一战爆发后所著的《欧洲战役史论》,正是在清华园借寓期间完成。《欧洲战役史论》是梁启超重新认识西方国家、理解现代文明的一个重要起点。1920年欧洲考察回来发表的《欧游心影录》与《欧洲战役史论》一脉相承。这些对西方文明的反思,是梁启超重新发现中国文化价值的重要转折点。梁启超于1925年倡议成立清华学校研究院,并设立国学门,更直观说明了先生与清华之间深厚的渊源。因此在清华纪念梁启超先生,更有意义。
中新社记者:此次展览更突出梁启超哪方面的身份,反映了一个怎样的梁启超?作为此次纪念展的总策划,您认为梁启超的哪些思想特别值得当下的人们去体悟?
杜鹏飞:梁启超作为在历史转型时期出现的巨匠,在很多方面都有重要成就。梁启超有很多身份,在这次纪念展中,最突出一个关键词,我们认为是思想家。在先生提出的诸多开创性理念中,这次展览最终落脚在学术上。梁启超不仅是一个研究学问的人,更知道为什么要去研究。比如他当时提出的国学,是独立之国的文化特质,这种超越性的见识,是思想家才有的智慧。
1902年,梁启超发表文章《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文章中梁启超首次使用“中华民族”这个概念,这也是中国人在海内外首次使用“中华民族”这个概念。江门市博物馆供图
对于当下的我们而言,梁启超在很多方面的观点都极为精彩。如果就此次展览而言,我最想说的是他的家国情怀。
以家而言,先生在子女教育上广获赞誉,其子女皆为才俊。更值得关注的是,他们对自身的文化皆非常认可,无论是否身处逆境,爱国底色从未有改。
梁启超与梁思忠(右)、梁思庄(左)合影,摄于日本,1910年。江门市博物馆供图
以国而言,梁启超所谈的国学,其实需要从更大的视角去理解,是一国立于世界之学问特质。
在个体层面,梁启超曾说过一句话:“自己做不起自己的主,还有什么事可做?”此外,他所强调的独立的人格、求真的精神,对我们每个人而言都是值得体悟的。
章太炎为梁启超所写的挽联手稿,24×9cm,1929年。内容为“进退上下,式跃在渊,以师长责言,匡复深心姑屈己;恢诡谲怪,道通为一,逮枭雄僭制,共和再造赖斯人。”杭州西湖博物馆总馆藏。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供图
中新社记者:梁启超所谓的新民并不是“心醉西风”之流,也非“墨守故纸”之流,而是“国民独具之特质”,是“一国之立于世界”的基础。此次展览如何呈现梁启超作为东西方文化交流互鉴践行者的思想与行动?
杜鹏飞:这个展览对梁启超先生在东西方交流里面的表达比较充分。比如通过一系列影像,展现1918年12月,欧战告歇,梁启超前往欧洲考察,用其非官方身份和社会影响力,积极与各国交涉,以期获得各国支持,收回德国在山东的权利。同行成员有蒋百里、刘崇杰、丁文江、张君劢、徐新六、杨维新六人。梁启超希望此次欧洲之行一是求一点学问,“看看这空前绝后的历史剧怎样收场”;二是向西方表明中国的主张、诉求和态度,为己国谋求实质性利益。对于世界形势和中西文化,梁启超的观念在欧洲考察后发生了一次转变。
梁启超在法国巴黎,1919年。江门市博物馆供图
欧游归来梁启超发表《欧游心影录》,从世界主义的视角重新审视中国。在《中国人之自觉》篇章中提出“世界主义的国家”,主张“不能拿顽固褊狭的旧思想当是爱国,因为今世国家,不是这样能够发达出来。我们的爱国,一面不能知有国家不知有个人,一面不能知有国家不知有世界。我们是要托庇在这国家底下,将国内各个人的天赋能力尽量发挥,向世界人类全体文明大大的有所贡献”。这些观点如今看来,依然具有建设性。
中新社记者:此次展览中,梁启超的书法作品占比颇多,请问在展品选择和最终呈现表达上有何考量?
杜鹏飞:梁启超的一生虽操劳繁忙,留下逾千万言的各类著述,在诸多领域贡献至伟,但是他对书法所倾注的心血也是十分可观可感的。你很难想象,他这样一位大人物,不仅坚持每日临书的日课,而且留下不可计数的书法作品。作为书法家的梁启超被我们严重忽视了,我很想借助这次展览,让观众近距离感受梁任公的书法艺术,了解他独特的书法面貌,以及他在推广书法美育方面做出的重要贡献。
梁启超书法立轴,220×89cm,1920年。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供图
事实上,梁任公在1926年曾受邀为清华学校教职员书法研究会做演讲,由研究院学生周传儒记录,整理好发表在《清华周刊》上,这篇演讲集中反映了梁任公的书学观念。他认为书法是最优美、最便利的娱乐工具,不仅可以怡情,而且能够“收摄身心”,具有“线的美”“光的美”“力的美”。他曾言:“发挥个性最真切的,莫如写字。”
梁启超楷书七言联,133×32.5cm,1925年。平湖博物馆藏,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供图
本单元展出的作品,颇有一些是首次公开亮相,有几件巨幅对联,不单尺幅惊人,且书体有别于常见的任公字,可以窥见他在习书过程中的广泛取法。比如其中一件明显学习张裕钊,还有一件则受徐三庚、赵之谦的影响,这些作品刷新了我对梁任公书法的认知。展厅中最早的一件作品是他1891年首次临写的《马鸣寺碑》,可见刚刚18岁的梁启超已有融汇碑帖的尝试。最迟到1914年前后,他的书法初步形成“碑学为体、帖学用笔”的特点。在梁启超书法作品的字里行间,我们能感受到其从传统文人到现代革新者的多重身份,“独立不惧”“清明在躬”正是他自身的写照。
梁启超旧藏《皇甫诞碑》拓本,24×13cm×76。江门新会梁启超故居纪念馆藏,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供图
本单元除了梁任公的书法作品,我们还展出了他所藏的《皇甫诞碑拓本》《孟璇残碑拓本》《孔宙碑拓本》等经典碑帖,还有其晚年《节临王羲之十七帖条幅》重温帖学的实践。他还十分重视广东先贤书画作品的集藏,并在题跋中留下自己的评述,这些在展览中也有所呈现。从这些书画、碑帖里的题跋中,观众能够感受到任公先生为“书艺复兴”所作的贡献。(完)
杜鹏飞,“中国新民:梁启超诞辰150周年纪念展”展览总策划,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常务副馆长,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长期从事博物馆管理与展览策划工作,兼从事书法创作及民国书画史料集藏与研究。